政府对养老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与坚定,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走向全社会共同承担,从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走向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从大政府小社会走向大社会小政府。这是中国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来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和改变,也意味着企业甚至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更大更可能的发展机会。
这种转变已经开始不是未来,克强总理在想尽一切办法促使政府转变职能,其用心良苦可见一班。现在中央的决心力度很大,问题是到了地方政府,在真正的实施层面阻力是比较大的,所有的阻力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利益。当官就是为了利益,不为利益为什么要当官,这种心态在中国官员中应该不是少数,现实版的焦玉禄应该是少数。但是,既便阻力再大,困难再大,转变仍在继续,趋势不可逆转。不论周期多长,最终结果是确定的。
纵观美国养老产业发展史,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到今天,70多年的时间,也是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政府主导阶段,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中国目前正是处于上世纪中叶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初期。这个阶段是最难最纠结最痛苦的。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
目前中国现状是,政府想交给市场,又舍不得手中权力,放出一堆空头支票的政策,缺乏实施的具体办法。市场方面,心态没有接的准备,能力没有接的准备,物质没有接的准备。为了迎合政府企业做了很多,政府需要用"床位数"作为养老业绩指标上报,开发商就积极配合做"床位数",所以近两年跑马圈地大兴土木为"床位数"而战是如火如荼,一片繁荣。"十二五"规划目标是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按照9073比例,目前2亿老人应该有600万张床位。以目前的速度到本年底"十二五"收官600万张床位数的任务应该有望完成。换言之,3年前不到300万张,3年后到达600万张,每年约100万张的高歌猛进只为完成指标?至于使用情况如何,近50%空置的现状,因不在政绩考核之例,所以与我无关?两年前我们一直在批评开发商以"养老"为名忽悠政府拿地搞房地产,两年后发现事实上不是开发商忽悠了政府,而是政府忽悠了开发商,让开发商替自己完成了政绩,至于之后你的死活与我无关了。从这个结果上看,开发商的结局有点悲惨,给自己挖了个坑。房地产去化率如此艰难,加上一顶"养老"的帽子,日子也并没有好过?当然,开发商也不是傻子,政府为了让开发商进来,也会给其它一些好处和条件,比如搭一块好的商业用地等等,既便养老赔了,其它地方也赚了。最终真正受损的是社会资源。
美国在这一时期主要的应对策略是立法与规划,制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游戏规则。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美国颁布了《养老地产法》,鼓励开发商建设养老社区及设施,并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养老地产兴起,无论是早期的美国太阳城还是后来的CCRC,是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养老地产规划,在什么地方盖?是否有市场有需求,盖什么样的,谁来运营?如何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政府在与企业的沟通谈判协商中完成的,政府需要保护社会利益,企业需要保护自身利益,两方努力找到平衡点。目前中国市场缺乏这样的沟通,政府行政命令难以达到政府预期效果。
养老本身是微利行业,不给优惠政策支持,市场为什么要接?政府想做裁判员,需要先培育出运动员,自己才能脱身?这一切关系的处理只有在立法保障下才有更好的效果,谁违约都有法可依,谁上台下台都必须履行原来的义务。没有立法保障,养老也能做,但周期就会漫长,过程就会复杂,效果就会打折。因此,2016年政府与市场在没有立法保障的情况下加强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相信局部会有突破,但整体仍在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