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掀起了一波融资潮,凸显在中国新兴的生命科学行业,各家公司正在争夺行业领导地位。人们也随之发出疑问:中国多久以后能追赶上美国和欧洲,推出重磅药物?
近几周来,多家看起来前景光明的中国医药研发公司不顾股市动荡,完成了融资或者准备融资。这是因为投资者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医疗科研基础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问世以来,中国还没有为全球市场研制出过一款新药。青蒿素是一次突破,化学家屠呦呦因此在去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即便是青蒿素,也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被瑞士的诺华(Novartis)商业化以后,才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新一代的生物科技集团正在争相研发下一款“中国制造”药物。
本月,总部位于北京、从事抗癌药研发的百济神州(BeiGene)在纳斯达克(Nasdaq)完成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1.584亿美元。香港李嘉诚(LiKa-shing)支持的和黄中国医药科技(HutchisonChinaMediTech)日前也表示,正在推进赴纽约上市计划。
两家较老牌药企,江苏豪森医药(Hansoh)和先声药业(Simcere),据报道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赴香港IPO。这两家公司都没有回应记者的置评请求。
这波融资潮是中国制药行业力求跨越廉价的仿制药阶段、转向研制更高价值药品的整体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努力符合中国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宏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