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
婴幼儿腹泻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儿科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通常将肠道内感染可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肠道外感染、喂养不良、气候环境影响所引起的腹泻,称为消化不良。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居第二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每年有一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诊断
一、消化不良:
1、有肠道外感染症(上感、中耳炎、肾盂肾炎等),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致病因素。
2、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一日大便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样"或稀糊便,混有少量黏液。呕吐轻,无明显脱水或酸中毒。
二、肠炎:
1、多有特异性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部分可自消化不良发展而来。
2、胃肠道症状较重,腹泻一日十至数十次,为水样便,量多,有酸、腥或腐臭味,偶有脓及血丝。呕吐较重。
3、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
4、食欲减退,多有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甚至有昏迷、惊厥等症状。
化验
大便镜检: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肠炎者有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真菌性肠炎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治疗
[1]1、饮食疗法:轻症减少奶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
(1)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2)静脉补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脱水。
3、控制感染:针对病因,选用抗菌药物。
4、对症治疗:腹泻可口服1次碳酸铋或轻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每岁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对症处理。
预防
过去本症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国内外多年研究加强预防提高了诊治水平近年来发病较少病情也较轻但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首都儿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间在七省一市进行了30万人次的逐月小儿腹泻监测结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为0.45次/人对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为低以7~8月份为高峰2岁以内小儿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据全国各地统计婴幼儿腹泻约占科总住院人数的12~24%农村发病高于城市遇有治疗有及时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肠道外感染等情况仍有死亡一般医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继奶;②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③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⑤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⑥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⑦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他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⑨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再犯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取决於病因营养状况及治疗的迟早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真菌所致腹泻预后较差病毒性肠炎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腹泻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差预后较差病情重治疗较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继发感染者预后不良
防治婴幼儿腹泻问题全指南
(1)马齿苋粥:鲜马齿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净,切碎,水煎10~20分钟,去渣,加入适 量大米,煮成粥,频服。
(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 ,水煎分服。
(3)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5)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频 饮。
(6)绿茶蜜饮:绿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冲泡,盖盖浸5分钟,调入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每日3~4次,可治疗菌痢。
(7)家庭常备中成药:黄连素等。
3寒泻 多由饮食过凉或腹部着凉引起。表现为大便清稀,日久难愈,夹有不消化物,臭气 不甚,肠鸣隐痛,手足发凉。治宜温中祛寒止泻。
(1)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3)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4)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5)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许放于膏药上贴脐部,或大蒜头捣烂,贴足心或脐部。
(7)家庭常备中成药:藿香正气液、苍苓止泻口服液等。
4脾虚泻 多见于久泻之后。特点为便稀,多饭后即泻,不臭,有不消化物,时轻时重,伴 面黄体弱、睡时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泻。
(1)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2)山药蛋黄粥:生山药(干)30克研细粉,温水调成稀糊状,煮沸,加熟鸡蛋黄2个,调匀, 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汤:大米适量,洗净,晒半干,炒至焦黄,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时,加食盐少许,饮汤。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锅内炒成焦黄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余的粗壳,每次3克, 水冲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6)无花果5~7个,水煎服。
(7)家庭常备中成药:参苓白术口服液。平胃散、婴儿散等。
此外,家庭常备药物中,还应包括米雅、斯蜜达等胃肠黏膜保护剂。
1.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③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④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2.感染因素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2)不耐受碳水化物;(3)食物过敏;(4)药物影响;(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已知的发病机理与病原有关。细菌和病毒性肠炎明显不同。
1.细菌性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发病之初EPEC特异性地粘附於小肠粘膜表皮细胞上。粘附作用是由於一种经质粒传递的特殊菌毛的作用。这种菌毛是丝状膜蛋白。具有特的密码质粒。对有种属特异性的细胞有粘附性。可借其动力穿通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粘胶层(gellayercoveringopithelialcells)。使形成菌落。结果导致小肠上皮微绒毛的损伤。
(2)肠毒性大遥杆菌肠炎:ETEC与EPEC是不同的血清型。其致病作用有两个步骤:①先在小肠粘膜细胞上粘附。并在其表面定居。繁殖。这阶段主由细菌的特殊菌毛完成;②第2步产生肠毒素:一各为不耐热毒素(LT)。其结构。致病机制和免疫学性质与霍乱霉素相似。已知有A。B两种亚单位。其中B能连接小肠上皮细胞GM。神经节苷脂。亚单位B便于亚单位A进入细胞发挥其生物学作用:活化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使细胞内cAMP明显增高。导致肠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过多。并抑制钠的再吸收。肠液分泌过多。肠蠕动增剧。而泻出大量水样便。另一种为耐热毒素。其活性部分分为STa和STb。后者为肠毒素主要成分。它刺激鸟苷环化酶。使GTB转化为cGMP。细胞内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减少。引致肠液分泌增多。许多产生ST的菌株也产生LT。常引起较重腹泻。携带肠毒素的质粒也携带定居因子基因。已知有定居因子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O78:H11。O6:H16。O159:Hv。O139:H25等。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EIEC是志贺菌样大肠杆菌。主要特点是能侵入大。小肠粘膜。穿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蛋白溶解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使粘膜刷状缘受损。局部发生溃疡甚至出血。所以临床大便表现似痢疾。其侵入性受控于在质粒。消除此质粒细菌即丧失其侵袭力。质粒可转移给无毒力菌株。
(4)空肠弯曲菌肠炎:已发现空肠弯曲菌有LT。使肠cAMP增高。另有细菌毒素。具体发病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2.病毒性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理与细菌性者不同。无cAMPT及cGMP增多现象。以轮状病毒肠炎为例;轮状病毒感染后。先侵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由感染处向周围广泛扩展。直到侵及全部小肠。实验免模型表明:感染早期小肠集合淋巴结区严重受累。提示此处为侵入门户。以后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而陷窝上皮无病变。除小肠外。胃及大肠都不受染。小肠表面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脱落。而陷窝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大量肠液积於肠腔。而排出水样大便。Norwalk病毒在小肠也有类似上述的发病过程。
病理生理:
1.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物代谢障碍 因肠道消化功能减低和肠蠕动亢进。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病程中蛋白质的同化减低不多。有的患儿腹泻很重。仍能消化吸收相当量的蛋白质。脂肪的同化和吸收受影响较大。一般患儿脂肪的呼吸为正常的50~70%;严重病例只吸收食入量的20%。恢复期肠蠕动亢时已消失数日至数周后。作脂肪平衡实验。发现脂肪的同化作用用仍低。碳水化物的吸收也受影响。患儿糖耐量试验曲线低平。与碳水化物吸收障碍有一定关系。
2.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导致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丢失。主要是大量肠液的丢失。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1)脱水
脱水原因:①吐泻使液体丢失量增加。根据北京儿童医院观察:较重病例每天从大使丢失液体约30ml/kg。最多者达81mg/kg。比正常增加10倍以上;②食物和液体入量减少。食欲减退。严重呕吐。几乎等于禁食;③叶泻丢失钠。钾等电解质。使身体保留水分的能力减低;患儿多数发热。呼吸增忆快。酸中毒时呼吸深快。使不感觉水分损失增多。可高达80mg/kg·d(正常为30mg/kg·d)。有人测量体温每升高1℃。水分丢失增加10~12mg/kg·d。
脱水的性质:因水和电解质损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三种类型:
1)等渗性脱水:国内材料等渗性脱水占婴幼儿腹泻脱水病人的40%~80%。血清钠在正常范围。130~150mmol/L。病程较短。大使中含钠较少者。以及肾功能调解较好者。多呈等渗性脱水。病程较短。营养情况正常的大肠杆菌肠炎。也多呈等渗性脱水。这类脱水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外液丢失。细胞内液丢失不明显。
2)低渗性脱水:占脱水患儿的20~50%。血清钠浓度减低(低钠血症)至130mmol/L以下。腹泻便中含钠较多。如病程稍长的大肠杆菌肠炎患儿大便含钠多在20~75mmol/L。有的更高。在腹泻较重。病程稍长。钠丢失多。尤其是病程中饮水多而摄入含电解质的食物少。易导致抵渗性脱水。在营养不良儿。平时血清钠偏低或正常低限。腹泻后也易发生低渗渗性脱水。此类脱水特点是细胞外液丢失多。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液增加。所以脱水症状出现早。循环量减少快。易致循环衰竭。
3)高渗性脱水:占脱水患儿的1~12%。血清钠浓度增高(高钠血症)。在150mmol/L以上。因丢失水分相对地较钠为多。或摄入盐类较多。而呈高渗。如患儿营养状况好。发病急。发热高。病程短。大使中含钠不高。尤病后进食减少不多者。易发生高渗性脱水。在气候炎热时。因口渴而大量吃奶。或脱水重而肾功能受影响时。有时因滥用含钠液治疗。都可发生高渗性脱水。此类脱水特点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导致部分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致细胞内脱水。而细胞外液减少不重。故临床脱水症状出现较晚。而由於脑细胞脱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酸中毒:脱水时常伴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原因:①从大便丢失大量碱性溶质;②中度以上脱水时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肾调节功能减低。远曲小管Na+与H+的交换减少。H+排出减少。体内H+增加;③血液浓缩致循环减慢。因而组织缺氧等。使人体分解过程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有机酸和无机酸等);④饥饿致血糖降低。肝糖原不足以及肝功能减低。而致酮体堆积。肾脏不能及时排出。因此可见酸中毒是代谢性的。患儿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多在10~20mmol/L(22~45vol%)。重症可达5~10mmol/L或更低。小婴儿酸中毒常较重。但呼吸代偿功能不好。多无呼吸深长的症状。不易早期发现。较重的低渗性脱水患儿。因细胞外液丢失多。肾调节功能差。酸中毒多较重。
(3)低钾血症:腹泻水样便中钾浓度约20~50mmol/L。因进食少。钾入量少。腹泻时细胞内钾丢失很重要。丢失原因:①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和钠离子进入细胞。换出钾离子随小便排出。即使在细胞内缺钾时仍然发生。因此酸中毒时细胞内缺钾。血清钾并不低。甚至因血浓缩而升高;②血清钾降低时细胞内钾离子移至细胞外。钠离子进入细胞;③当脱水。缺氧等引起细胞障碍时。细胞膜钠泵受影响。钾向细胞内和钠向细胞外的转移都减少。输液前血浓缩。肾功能低下。小便排钾减少。此时血清钾浓度多不低。亦少低钾症状。输液后血浓缩被纠正。血清钾稀释;脱水好转后尿量增多。远曲小管钠。钾离子交换活跃。大量钾始排出。输液供葡萄糖。在合成糖原时一部分钾被固定(每合成1g糖原需钾0.36mmol)。此时输液禁食。钾入量少。
(4)血钙和镁的改变:腹泻较久的患儿。或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者。在酸中毒纠正后。常因血钙离子降低而出现手足搐搦症。缺镁症状仅在久泻。营养不良者偶见。儿科研究所曾测定41例患儿的血清镁:入院时正常。输液后不同程度地下降。平均降低0.53~0.55mmol/L。脱水重者下降幅度较大。治疗期间未补镁。恢复期五般病例血清镁又回升至正常。但病久及脱水重者回升都少。低镁症状多在低钠。低钾。低钙都纠正后出现。
与临床症状不成比例。病理改变较轻。大体所见主要是肠管胀气。小肠粘膜充血及卡他性炎症。少数病例在回肠下段和盲遥出现肠壁囊样积气。主要在粘膜下层。个别病例在回肠下段可见1。2个帽针头大小的浅溃疡。有时肠腔内有血样大便。但多不能找到出血部位。镜下除充血。白细胞浸润和偶见小溃疡外。无其他特殊所见。病久者可见营养不良的改变。肝脏脂肪浸润较多见。偶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症常见支气管肺炎和中耳。肾盂等处的化脓灶。
一、消化不良:
1、有肠道外感染症(上感、中耳炎、肾盂肾炎等),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致病因素。
2、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一日大便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样"或稀糊便,混有少量黏液。呕吐轻,无明显脱水或酸中毒。
二、肠炎:
1、多有特异性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部分可自消化不良发展而来。
2、胃肠道症状较重,腹泻一日十至数十次,为水样便,量多,有酸、腥或腐臭味,偶有脓及血丝。呕吐较重。
3、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
4、食欲减退,多有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甚至有昏迷、惊厥等症状。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6.其他:对重症或不易判断者,应测血清钠、钾、氯化物和血气分析。或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出现惊厥时可测血清。;注意必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水分。电解质紊乱进行分析。心电图检查有助於了解血钾情况:低钾时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现U波。有时与T波融合。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个别重症有心室纤颤。
1、饮食疗法:轻症减少奶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
(1)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2)静脉补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脱水。
3、控制感染:针对病因,选用抗菌药物。
4、对症治疗:腹泻可口服1次碳酸铋或轻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每岁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对症处理。
过去本症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国内外多年研究加强预防提高了诊治水平近年来发病较少病情也较轻但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首都儿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间在七省一市进行了30万人次的逐月小儿腹泻监测结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为0.45次/人对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为低以7~8月份为高峰2岁以内小儿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据全国各地统计婴幼儿腹泻约占科总住院人数的12~24%农村发病高于城市遇有治疗有及时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肠道外感染等情况仍有死亡一般医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继奶;②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③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⑤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⑥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⑦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他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⑨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再犯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取决於病因营养状况及治疗的迟早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真菌所致腹泻预后较差病毒性肠炎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腹泻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差预后较差病情重治疗较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继发感染者预后不良。
大便镜检: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肠炎者有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真菌性肠炎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腹泻常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和多种感染。
1.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2.鹅口疮 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鹅口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 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导致中毒性肝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多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4.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禁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肝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凝血酶原减低。而致出血。
5.其他 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