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
手足口病
所属部位:四肢 口 头部 全身
就诊科室:儿科 传染科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阿萨基病毒a11型引起的以手。足部皮肤皮疹及口腔炎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季多见,是通过呼吸道而传染的。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手足口病与EV 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 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
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 次流行均为EV 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均有分离,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 岁,病程仅2天,100%发热,62%手足皮疹,66%口腔溃疡,28%病症发展迅速,17%肢软瘫,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 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东省省招远市暴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首例发生于5月10日,7月份达高峰,末例发生于8月28日。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
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
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配方
★预防方:金银花6g。大青叶6g。绵茵陈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分两次服用。连续5~7天。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治疗方:对付皮肤疱疹:苦参。野菊花。紫草。地肤子各30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凉至35℃~38℃。泡洗手足臀部10~15分钟。
对付口咽部疱疹:西瓜霜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2次。
对付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食疗方: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2~5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死亡率极低。仅十万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